top of page
故事集合.jpg

2018Public Art"The Island of Things"

豐原社宅公共藝術《物件之島》

2018  Taichung, Taiwan

「會想請居民用畫的方式把物件的故事說出來,是因為塗鴉是一種很直覺性的創作,過程不受拘束,當他們拿起畫筆繪製跟自己息息相關的物件,很容易在過程勾勒許多動人的故事。」

《用環保玻璃珠鑲嵌穿入故事的一抹光》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曾因為時間被遺忘的記憶,記憶連結出深刻的情感,注入在日常的物件當中。當珈汝透過傾聽並以廢棄玻璃當作物件磚的材料,原先廢棄玻璃只是一種環保建材,功能是用來建築使用。

 

  珈汝設想作為一棟建築裡創作的公共藝術,若是用更貼近建築的材料,且在玻璃的折射之下,是不是可以讓物件的故事從光影中顯現出來?

《公共藝術包容不同的生命經驗》

 

當居民的故事濃縮在物件磚上面,珈汝透過舉辦鑲嵌物件磚的活動,請居民親手把自己的物件放入一同搭建的物件之島裡,也讓每位居民在現場透過口述分享給鄰居自己的故事,讓感動擴散出去,有些居民還成為物件磚的導覽員,向社區鄰里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及與珈汝一同完成的藝術創作。

 

珈汝提及:「彼此都可以分享各自的生命故事,藝術可以包容不同的生命經驗,這是在這次活動想要讓居民參與的部分。」

擺設在好客廳的物件之島將居民的故事承載在公共藝術上面,珈汝提到這次的合作計畫,一直在思考要創作什麼?才能讓藝術傳承下去,她想到豐原社宅是只租不售的住宅形式,如果居民搬走了,若是故事能夠留下來,是否就可以讓居民之間產生更多的連結?在這樣的發想之下,物件磚的創作不只是回應當下住在豐原社宅的居民,而是成為一座搭建承載時間的橋樑。

採訪這麼多居民的物件之後,珈汝不自覺聯想自己家族的歷史以及跟家人的關係又是什麼?她相信物件的元素是由很多關係構成,每個人都是生活的詩人,聯繫起生命的關係。她彷彿也藉由這次的公共藝術思考人的移動過程是對於家的歸宿的探索,而在採集過程,漸漸整理了自己跟居民的記憶。

​文/紀建廷(社會住宅紀錄片導演)

物件之島之木構設計製作:交大義築協會

​公共藝術策展執行單位:好伴社計

放置地點:豐原安康社會住宅

《物件之島》作品簡介

物件之島由四座小島組成,分別承載著創造各種生命力的物件–孕育之島為綠意植蔬的農藝物件、餵養之島為刀皿鍋碗的廚藝物件、編織之島為縫紉繡補的手藝物件、創造之島為錘切雕刨的工藝物件,並透過社區居民與作品的長期互動,讓島上的物件更多樣、有機且親近日常。

 

作品實體形象雖為乘載物件的島,但如果我們轉換視角:整座社會住宅也如同ㄧ個個家戶的日常生活。因為居住者的多樣性,使得多元族群交織於此,藝術家萃取了這樣多元的記憶,製作成物件磚,鑲嵌在作品中。

 

創作歷程,是為社會參與的藝術。為打開藝術創作的「公共性」,以開源設計製作作品組件,使任何人都能參與其中組裝木作,如一場群眾的藝術行動。藝術家邀請居民創作物件手繪稿,將生命故事轉化成雷射雕刻的玻璃磚,鑲嵌在《物件之島》,共創日常物件群像。期待作品能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形塑不同階段的人生風景。

_DOU9615 (1).jpg
_DOU9692.jpg
_DOU9751.jpg
_DOU9731.jpg
IMG_5632.jpg
bottom of page